今日美国候任总统亿万富豪唐纳德-特朗普2009年在芝加哥建成的特朗普大厦,在当年是北美第二丶世界第六的高楼。
这座位于北Wabash路401号,高423.4米的98层现代化大厦由芝加哥著名建筑设计所Skidmore丶Owings和Merrill(SOM)设计。大楼除了以它眩目的白色光影与另外两座芝加哥著名黑色地标汉考克和威利斯大厦形成鲜明对比外,另一个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一点是,邻近知名建筑的高度也准确地反映在它精巧的设计中。
特朗普大厦在拔高的过程中有三次收进,而每一次收进都指向附近的一两座成名建筑,呈现一种独特的建筑之间的对话。
大厦东北侧在16层的第一次收进对应的是东面箭牌大厦的高度,而29层在西南侧的第二次收进对应着北边的河岸广场大厦和西边的马利纳城。
大厦攀升至51层时开始的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收进,致敬的是位于大楼西侧,现代主义大师Ludwig Mies van der Rohe为芝加哥留下的最后一件作品:北Wabash路330号。
不过,大厦主人当初从3家候选设计中选中SOM的作品,并不是因为他们三次巧妙的收进方案,而是看中了SOM设计所在美国乃至世界各地建筑超高大厦的丰富经验。
为了让特朗普大厦能够抵御芝加哥独特的大风环境,SOM运用了被称为“核芯结合伸臂桁架建筑”的水泥结构体系。大厦有一个水泥核芯。而在一些关键楼层,从这个核芯伸出来的若干水泥撑臂(伸臂)将外周成圈的结构桩柱与核芯连接在一起。该体系在让设计变得更为灵活的同时,也赋予了建筑更高的结构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