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49|回复: 0

北大教授卖声年入3000万 中国知识付费春天来临?

[复制链接]

96

主题

214

回帖

662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662
发表于 2017-10-10 17:38: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薛兆丰在授课。资料图/中新网
就在很多人认为“知识付费”在中国仍是一个小众游戏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薛兆丰因被媒体曝出依靠“知识专栏年入3600万元(人民币,下同)”,再次将“知识付费”这一话题拽进舆论视野。
美国《侨报》记者在一款名为“得到”的App上看到,订阅“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的人数多达18万。这意味着,在中国每天有不同职业、不同年龄、分散在各个省市的18万人用手机聆听薛兆丰为他们录制时长约10分钟的课程。
“想要圆一个北大梦的人,”在该专栏的“适宜人群”中,清楚写着这么一句话。在北大,薛兆丰讲授的《经济学原理》和《法律经济学》两门课程,最受学生喜爱。而现在,获得这一切,只需要付出199元。
“北大教授‘卖声’成网红”的消息很快在北大内部、社会各界都炸开了锅。
但薛本人依然保持着沉默,在微信上他告诉《侨报》记者,“目前不想接受采访,我只想把专栏认真做好,做成了再说。”
知识分享成了生意?
薛兆丰网上“卖声”另一个争议点是——经济学是一门深奥的学科,普通人难以通过几节课就读懂,所以薛兆丰有“打幌子”的嫌疑。
“知识也可以成为一门生意”,这是薛兆丰的专栏目前面对的最大争议。一些反对者认为,与以往的网络大V、像“Papi酱”这样的“网红”不同,薛本人是北大的教授,他的课程应为北大学生“专享”。但现在依靠“卖”课程,他的收入甚至可与明星平起平坐。
在中国的固有观念里,“贫寒”似乎与“教师”二字挂钩。但据薛兆丰的学生、微信公众号“创邑icity”的作者透露,薛本人并不缺钱,“在得到上开专栏,更多是一种共享经济的尝试,而非目的。”
对共享经济,薛本人的观点是——“共享经济是有偿经济,而非免费经济。”目前暂不知薛所获取的销售费用是否需要与北大分享,北大官方未曾公开表达态度。
另一个争议点是——经济学是一门深奥的学科,普通人难以通过几节课就读懂,所以薛兆丰有“打幌子”的嫌疑。
根据《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全年课表,《侨报》记者发现,共有208节课,若按照一节课10分钟来算,只需要花费差不多两天的时间。课程内容大多以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场景入手。“陪你买早餐的经济学家”——这是薛兆丰对课程的定位。课程介绍中,明确提及“你之所以要订阅这个专栏,并不是因为你要成为经济学家”“你要的是一步一个脚印的扎实学习,要的是能筑成一座城堡的全部石头和部件。”
在“得到”上,薛兆丰并非唯一的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教授宁向东讲授“宁向东的清华管理学课”有8.29万人订阅;在江苏卫视《最强大脑》上大放异彩的北大心理学教授魏坤琳,其“Dr。魏家庭教育宝典”有7.25万人订阅;所有专栏作者的课程年付费用均为199元/份。《侨报》分别就采访事宜联系了上述两位教授,均未收到回复。
据大陆媒体报道,薛兆丰并非收入最高的网上讲课者。原大陆央视主持人樊登辞职后开办“樊登读书会”,其每周讲一本书的音频和视频节目,如今已吸引近260万人订阅,栏目价值超亿元。
500亿大市场
一份数据则显示了这个市场未来的潜力。据阿里应用分发平台近期发布的2017年二季度应用行业报告显示,知识付费用户群体以“90后”为主,预计今年知识付费的总体规模将达500亿元。
2016年被中国一些研究机构认为是“知识付费元年”。当年4月,“问咖”、“知乎”出现;5月,“分答”、“知乎Live”面市;6月,得到“李翔商业内参”、喜马拉雅FM“好好说话”推出……几乎每月都有知识付费产品走红。
“昨天你听了吗?”“感觉怎么样?”这几乎成为很多中国年轻人每天与同事见面时固定的问候语。不管是在上班路上,还是在做家务,人们更加希望利用零散时间获取知识。
“显得很焦虑,感觉如果不学点什么,这一天就白过了一样,”在社交媒体上,一些网民这样阐述自己存在的“知识焦虑症”。
但与美国不同,在此之前,中国民众并不愿意为此付费。
他们只是通过网站搜索,静态的去学习一些与自己行业相关的知识。紧接着,出现了类似“新浪爱问”、“知乎”这样的知识问答社区。
而到了知识分享“3.0时代”,除了分答、知乎这样的付费问答社区,还有像喜马拉雅FM、得到这种招揽原创知识生产者入驻的平台方,以及推出付费资讯产品的钛媒体、虎嗅、36氪等网络新媒体。
甚至还出现了像“年糕妈妈公众号”、“一小时爸爸”这种先通过微信知识免费分享,再走向有偿知识分享,以及产品推荐和网络销售的自媒体。
有统计发现,中国用户愿意付费的内容大致有两类,一类是具有强IP效果的经验、知识;另一类是因版权限制不得不付费的内容。网络平台用一种标准化合约交易的方式实现知识付费,是一种交易方式的创新,简单、直接、高效,价值不言而喻。
“知识付费”已成生活标配。这让很多网络大V,甚至是普通人看到了商机。“这个市场越来越繁荣,”喜马拉雅FM联合创始人、联席CEO余建军表示,在分众化时代,除了精准广告和以打赏、会员、粉丝圈为代表的粉丝经济以及硬件市场,内容付费是比广告更好的商业模式。
据中国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7》显示,去年中国知识领域市场交易额约为610亿元,同比增205%,使用人数约3亿,约占中国网民总数的一半。
而另一份数据则显示了这个市场未来的潜力。据阿里应用分发平台近期发布的2017年二季度应用行业报告显示,知识付费用户群体以“90后”为主,预计今年知识付费的总体规模将达500亿元。
罗永浩、Papi酱停更背后
“不是任何平台都能做知识付费,早期阶段一定是大浪淘沙的过程。深度内容和有深度价值的人群将会逐渐凸显,付费产品回归理性。现在,人们需求的仍是严肃、专业的知识。” 喜马拉雅FM联合创始人余建军说。
虽然市场庞大,但要想在付费知识领域掘金并非一件容易的事。
近日,“Papi酱”问答社区“停更”(停止更新)了。半个月前,颇受网民欢迎的“锤子科技”创始人罗永浩也停止了更新。他们给出的原因大致一样——身体不允许、没时间“兼顾”主业。尽管已经缴费的用户可以拿到相应的退款,但这却让很多人感到失望。
“分答”的逻辑是,提问者对感兴趣的问题付费提问;回答者自定义每条回答的收费标准,并语音回答;围观者花一元,听到问答内容,问答者均分收益。上线42天,累计访问用户超过1000万人次,让知识付费一夜之间成为互联网热门话题。
但对于“知识付费”市场而言,春天来临的同时,大浪淘沙也将开始。
“你在知乎上听过哪些坑爹的live”这个问题曾收集了1500条评论。不按主题分享、临时爽约、分享5分钟后听不下去退款等现象成了很多用户抱怨的重点。
《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7》指出,少数知识付费平台发挥明星效应,通过满足用户的猎奇心理提升平台活跃度,背离了知识分享的初衷,对众多拥有知识盈余的专业人士产生了挤出效应,甚至出现高质量用户逃离现象。
从这个角度来看,以拍搞笑视频走红网络的Papi酱确实与“知识付费”平台契合度不高。在其他平台上,她的单条广告曾高达2200万、“粉丝”多达几千万。
但在“分答社区”里,Papi酱常规的文章推送平均点赞数只有100个。在另一档“活捉Papi”的付费栏目里,根据点赞和评论数量来看,总销售额可能还不到10万。
而罗永浩,尽管拥有众多“粉丝”,可依靠“粉丝经济”维持“知识网红”的形象。但新鲜感消失后,用户流失并不奇怪。
“不是任何平台都能做知识付费,早期阶段一定是大浪淘沙的过程。深度内容和有深度价值的人群将会逐渐凸显,付费产品回归理性。现在,人们需求的仍是严肃、专业的知识。”喜马拉雅FM联合创始人余建军说。
北大薛兆丰能赚3000万,陈寅恪穿越到现在能吗?
最近,一篇关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薛兆丰教授的文章火了。文章称,从2010年起,薛兆丰教授每年都在北大讲授《经济学原理》和《法律经济学》两门课。而如今,借助互联网知识付费平台,薛兆丰教授的课程已有17万人订阅,以订阅价199元(人民币,下同)计算,进账估计超过3000万元。
在当今众多影视圈“小鲜肉”动辄几千万元的片酬面前,终于有一位教授证明了知识的价值,很多人感到解气。
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几个听过薛兆丰教授课的小伙伴私下说,写文章的人肯定没见过薛教授本尊。薛教授年轻时候的颜值,其实一点都不输“小鲜肉”,用那张盛世美颜去演戏,估计也能进账超过3000万元。这当然是玩笑。
不过,薛兆丰教授赚到3000万,就证明了知识的价值?就证明其他教授也能赚到这个钱?就证明知识付费前景广阔?恐怕下这样的结论为时尚早。
薛兆丰教授课程的火爆,有几个很重要的因素不容忽视。
首先,从学术素养来看,薛兆丰教授受过专业的经济学教育,足够支撑他的节目不断出产高质量的内容,将节目做下去。
薛兆丰教授本身就是留美博士,口才极好,时而夹杂一点点标准美语,声音富有磁性,讲得又是听众喜欢的经济学常识,他火起来并不意外。“网红”“Papi酱”与“锤子科技”创始人罗永浩也做过知识付费,遗憾的是,由于身体原因、精力不够,都陆续退出了。
这其实也可以看出,知识付费之路并不好走,如果积淀不够、精力不足,做不起来。
此外,薛兆丰之所以能火,还在于营销有术。千万别看扁“营销”,这其实并不是贬义词;而是说,薛教授找到了一套“经营”自己的方法。
当然,有些可能不是他自己主动来做的,而是随着他声名鹊起,有人发现了其价值,主动来为其包装,树立品牌效应。比如说,另一个老罗——罗振宇(原大陆央视主持人,“罗辑思维”创始人),经年累月地在他的节目中宣传薛兆丰教授,用自己节目的品牌与信誉给薛兆丰教授背书,也的确给薛兆丰教授圈了不少“粉”。
眼下,与薛兆丰教授同样火爆的内容提供者并不多。仔细研究不难发现,这些卖得好的知识付费产品中,一方面是因为这些人的确在用心做内容,而且内容通俗易懂;但另一方面,也少不了有巨大的声名与品牌为其背书。
薛兆丰的火爆,似乎让人们看到了知识付费的美好前景。其实,对知识付费,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千万别以为,一个教授赚了3000万元,其他教授都可以赚3000万元;也不要以为一些教授赚了3000万元,其他赚不到3000万元的教授就挺无能。
现实中,有些教授注定是做不了知识付费的。陈寅恪(中国国学大师,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先生名声倒是大,可如果把他拉到知识付费的平台,让他讲课,估计没几个听众。不消说那一口晦涩难懂的普通话,就看看他研究的那些历史,那些繁复的考据,估计也没几个人会续费。但你不能说,陈寅恪不是个好教授。
有人说,知识越来越贵,知识分子越来越值钱,知识付费是门好生意,这恐怕有点过于乐观。知识分子在互联网时代赚钱,还是要遵循互联网时代的法则。比如说,要懂得经营自己;比如说,要将产品细分,做到消费者的心坎里;还比如说,要有点颜值,颜值也自带流量。
北京《新京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芝加哥华人服务中心

GMT-5, 2024-11-24 02:46 , Processed in 0.11793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