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57|回复: 0

蒋孝勇:“马英九是一个很勤奋也很有才气的人”

[复制链接]

212

主题

273

回帖

1347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347
发表于 2018-1-19 10:07: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59470003b68503be162a

马英九没有想到的是,他1978年在哈佛大学写成的一篇文章《勇者的证言——索尔仁尼琴的哈佛演说及反应》,居然会由波士顿的一家小刊物,迅速地传播到东南亚各国。更不会想到在国民党主办的《中央日报》上连载他这篇文章的时候,竟然会引起一个国民党政要的注目,这个人就是后来看中并提携他的蒋经国。

事情是这样的,索尔仁尼琴到美国哈佛大学进行过一次演讲。在演讲中,他直言西方的自由民主不是普世价值,谈到自己对当代世界的诸多问题的思考,并对美国的物质主义及其表现进行了抨击。他的演讲在国际上产生了巨大影响。各国对索尔仁尼琴的评价不一,吹捧他和攻击他的言论几乎同时铺天盖地而来。在这种大背景下,新闻较为闭塞的台湾岛,对索尔仁尼琴的哈佛演讲却一无所知。可是,就在这时候,有人把马英九发表在新加坡《星岛日报》上的文章,拿到台北来寻求发表。在电话征得马英九同意的时候,马英九要求如果《中央日报》转载,必须要使用笔名。于是,这篇文章在见报的时候,就用了一个与马英九风马牛不相及的名字“王绍陵”。

马英九为何用了这样一个笔名呢?也与他的父亲马鹤凌有点关系。那是因为国民党从大陆向台湾逃离前夕,马鹤凌曾经到过成都,向当时四川军阀王陵基进言,希望他不要逃往台湾,但是王陵基并没有听从马鹤凌的建议。马鹤凌在马英九小时候,经常对他讲一些有关王陵基的闲闻轶事,所以马英九在临时取用笔名的时候,就灵机一动,用了“王陵基”中的两个字。

引起日理万机的蒋经国注意的,当然并不是“王绍陵”这样一个笔名,而在于文中对索尔仁尼琴在哈佛演讲的种种与众不同的观点的叙述,从台湾《中央日报》开始连载这篇长文开始,就在台湾各地先后引起了学术界和军政界高级人士的广泛注意。“王绍陵”的长文发表以后,台湾的《联合报》《自立早报》《中国时报》等有影响的媒体,马上就鼓噪起来,批评者有之,赞成者有之。平时岑寂无声的舆论界顿时变得热闹而喧嚣起来,在台湾岛上形成了一股不大不小的冲击波。这样,蒋经国也见到了这篇署名“王绍陵”的文章。

“这王绍陵是什么人?”蒋经国读完《中央日报》上的长文,摘下眼镜以后,向垂手侍立在身边的英文秘书宋楚瑜问了一句话。

“报告总座,我们也没有听说过这个人。”宋楚瑜谨慎地作答,“我想他很可能是一个平时躲在书斋里作闲文的作家或者学者吧。”

蒋经国对宋秘书这样的答复颇不满意,于是手一挥说:“马上去查一下。”

几分钟后,宋楚瑜就风风火火地赶回蒋经国的办公室,报告说:“经查询《中央日报》,这篇文章的作者名叫马英九,现在正在美国的哈佛大学读博士学位。”

“马英九?”蒋经国对这个名字似乎有所耳闻,然而他拍拍额头,一时却又想不起来,便问,“这个马英九是什么人?他有什么政治背景?”

宋楚瑜说:“没有。据《中央日报》负责发稿的编辑说,马英九家里没有高层政治人物,他的父亲名叫马鹤凌,现在知青党部供职,也是从大陆过来的,湖南人。”

“哦,马鹤凌的儿子?”蒋经国这时忽然有了一点模糊的印象,因为他刚来台湾时主持过知青党部的工作,所以对马英九的父亲倒有一点印象。他想一想,又向宋楚瑜发问:“马鹤凌的儿子在台湾读书的时候,是在哪一所大学?”

宋楚瑜说:“已经问过了,马英九曾经是台湾大学法律系的毕业生。他可能和孝勇是同期的同学。”

蒋经国听到这里,心里对这个此时仍在美国就读的马英九产生了一点想法。不过他在宋楚瑜面前不再多说,只是把放大镜取了过来,将那篇《勇者的证言——索尔仁尼琴的哈佛演说及反应》复阅一次,越看越觉得执笔写出这篇文稿的人有些不俗。只是蒋经国读后再也没有多说什么,就把那几张报纸放在自己的抽屉里了。

几天后,在大直的七海官邸里,蒋孝勇不知有什么大事,接到电话以后就匆忙赶到了父亲的办公室。蒋经国坐在沙发椅上,见蒋孝勇进来便把那刊载着马英九文章的《中央日报》放在他面前,说:“孝勇,你在台大读政治系的时候,可曾知道有一个叫马英九的学生吗?”

“知道,”蒋孝勇不知日理万机的父亲为什么忽然问起一个台大的学生来,便应诺说,“不但知道,我与他还是很熟的。莫非马英九现在出了什么事吗?”

蒋经国把那张报纸又合上了,说:“什么事也没有,我只是向你打听一下,这个叫马英九的学生,品质如何?”

蒋孝勇慎重地想了想,说:“我和马英九只是在校园里偶然相遇,接触也不是很多。当时他在法律系,而我在政治系。不过,从我和他的短暂接触上看,此人的品质应该没有问题,因为当年他曾经被学校公推为‘学生领袖’,去美国进行过参观访问。同学中的口碑还是不错的。”

“哦哦。”蒋经国默默地倾听着,不说话。

“您老人家应该对马英九有一点印象的。”蒋孝勇忽然想起了一件事,忙说,“当年马英九去成功岭参加军训的时候,他好像是学生公推的代表,到台上去致过辞的,当时您不是就在台上的吗?”

“是吗?”蒋经国仍然不露声色,听到儿子的介绍,他蓦然在脑海出现了一个身材高瘦的男青年,声音洪亮地当众致辞以后,又将宣誓词送到他手中的情景。

“马英九是一个很勤奋也很有才气的人。”蒋孝勇虽然到现在还不清楚父亲的真正用意,不过他尽量把当年他在台大读书时对马英九仅有的印象说清楚,“他在法律系是成绩较为优秀的几个学生中的一个。这一点许多人都是知道的。”

蒋经国沉吟着,又说:“这个人的文章写得不错。从文章上看他是一个有独特见解的年轻人,也是咱们当前最需要的人才,可是他现在却在美国读书。一般来说,在国外读书的人,只要是人才,学成以后就会囿于美国的高薪和待遇,大多都不肯回来了呀,其实这也是我们允许大批人才外出留学的一个损失。”

蒋孝勇静静地伫立在一边,已经从蒋经国的几句话中品味出他对尚未谋面的马英九产生了一种好感。于是蒋孝勇说:“既然父亲有意起用他,那么我何不马上把这个意思捎给在哈佛读书的马英九呢?我想,只要他知道父亲有重用他的意思,相信他绝对不会留在美国的。这个人我还是可以说得动的。”

“不,不好!”不料蒋经国听到这里竟然把手一摇,否定了儿子的建议。他沉思片刻才说:“由你直接捎话给这个马英九,很不合适。如果他听信了你的话当真回来了,对我们也未必合适。因为如果是人才,他是应该首先想到主动回来的。如果我们去请他,反而会让我们很被动。当然,如果有别人建议他回来,我们当然可以用他的一技之长!”

蒋孝勇立在父亲面前,马上就听懂了他的言外之意。他想了想说:“父亲的意思我懂了,那么,我会把这个意思通过其他人捎给马英九的。我想他也不会不回来的。”

蒋经国点点头又摇摇手,半晌才说:“不急,这样的事不要太急,最好顺其自然!”

远在大洋彼岸攻读学业的马英九,自然不会想到他写下的一篇普通稿件竟然会在台湾引起蒋经国这样重要的政治人物的重视,也不会知道蒋经国竟然因这篇文章萌发了起用他的念头。而当年在台湾大学校园里邂逅的蒋孝勇,居然负有向他传话的任务。马英九仍然住在距波士顿不远的那所租用的房屋里,与他的妻子周美青继续过着与世无争的清苦时日。

随着时光的飞逝,眨眼就到了1981年的早春。

波士顿附近的查理河上刮过了一股混杂着紫槐花的清香,马英九就读四年之久的哈佛大学法学院里,几株经冬的莓树已经绽开了淡淡的绿意,校园中那偌大的草坪上现出了一片片嫩绿的草芽。在和煦的春风之中,着一身黑色博士服的马英九,头戴着一顶威严的博士帽,正微笑着伫立在早春灿烂的阳光下面。有人为他拍摄了一张毕业照,这是他终于获得了博士学位以后的庄严一瞬。

虽然马英九在美国的几年并没有经历过战争的烽火,但是在艰难的学海中苦苦跋涉,也给他那颗年轻的心平添了几许艰辛的烙印,而马英九那张永远呈现出年轻刚毅的面庞上,也由于经历过太多的学海波折而留下了几多沧桑。

“英九,既然已经毕业了,还是听从父亲的意见,早一点回到台湾吧。”周美青永远是那样贤惠善良。与马英九在纽约和波士顿已经生活了整整六年光阴的她,似乎比任何人都能体谅与理解他作为一个留美博士生的苦闷心境。她知道,马英九是一个有城府也有见识的年轻学人。如果说从前在台北读书的时候,马英九给周美青最初的感观印象,只是一个喜欢出风头和频频站在学生群里高呼口号,或者时常以出现在风口浪尖上显现自己才能的“学生领袖”自居自傲,那么自从与他在美国共同生活并朝夕相处以来,在和马英九的近距离接触中所得到的印象,则是与从前截然不同的内敛与深沉。经过蹉跎岁月的磨砺,少年与青年时期过多的扬名显身并没有让马英九得到真正的知识与收益,直到来到美国求学以后她发现马英九才忽然意识到喜欢站在风口浪尖上的人,往往都是理智与修养尚未成熟的品格轻浮者。特别是她随马英九来到波士顿以后,在人才济济的哈佛校园里深刻体会到人才之中还有人才的道理。与来自世界各国的众多才子集聚在一起,会让马英九认识到天外有天的道理,经过无数次校园风雨的洗礼之后,马英九变得更为老成持重和遇事不惊了。尤其是在生活压力面前他懂得了只有依靠自身本领才能让他永远生活在理想境界的道理。所有在哈佛大学获得的理论知识与生活哲理,都让马英九切身体会到做人和求得生存的不易,这对于一个在异国天地里独立生活六个春秋的他来说,无疑是留学美国以后最大的收益。

“不,美青,在是否回台湾供职的问题上,我们还是要有独立的思考。千万不要盲目行事,因为这关系到我们后半生是否幸福的大问题。”马英九理解妻子的心思,也知道她担心自己在这关键性的去留问题上,会与父母家庭产生无法化解的矛盾。此前她知道马英九的思想深处已经受到了一次剧烈的震动,那是因为哈佛大学资深学者丘宏达就其毕业论文对马英九的谈话。丘宏达的话已经让马英九清醒地认识到将来他在美国当律师可能遭遇的种种难堪,律师之路很可能越来越艰难。特别是他当初前来美国寻求发展时,对律师所寄予的那么高的期望,在他毕业以后很可能会随着生活的不顺而化为泡影。自从和丘宏达接触以后,马英九已经开始冷静地观察美国社会中律师的生活和工作,他还发现比他毕业较早的几位哈佛法学院博士的处境,其实远不像他从前所想的那么乐观。哈佛大学虽然是名校,可是从这个学校毕业出来的学生,也并不都会受到社会的欢迎。有些人甚至在毕业几年以后还得不到一份理想的工作,许多美国律师事务所对中国留学生一直采取冷漠相待的态度。所有一切都使马英九开始意识到,并且亲身感受到就业的难度。尽管如此,马英九仍旧不想听从父亲的话,现在就匆忙地返回台湾去。

周美青很为他苦恼和操心,便说:“英九,咱们再也不要像从前刚来时那样天真了。毕业以后的去向问题,我们已经讨论过多次了。在波士顿肯定不会找到理想的去处,去华盛顿和纽约等地的律师事务所,虽然不是没有出路,问题在于你到了那里以后,会不会因为受不到他们的重视而悲观。所以我想,是不是就相信爸爸的话,还是急流勇退吧。因为爸爸在信上已经写得很清楚了,你如果回去的话,想做的工作肯定要比在这里理想,你想当律师,回到台北以后很多人都会抢你;而爸爸他老人家所希望的是,你最后去从政。我想,从政也没有什么不好,总要比当律师省一些心力的。”

“美青,不要急,你再让我好好地想一想。这件事我们千万不要过于草率了,因为我已经吃过草率的亏了。”马英九此前已经接连收到父亲从台湾寄给他的几封家书,马鹤凌在每一封信中,几乎都无一例外地谈到一件事,就是迫切希望他学成以后,最好放弃在美国当律师而回到台湾去寻求从政机会。这些话让马英九听来左右为难,平心而论他在内心深处对返回台湾供职也不是没有认真想过,不过他想的并不是回去以后如何做官,而是回去以后是否会有当律师的机会。而他父母双亲的年龄也在与时俱增,自己作为马家唯一的男子,显然不同于已经出嫁的三个姐姐和一个妹妹。他有理由马上回去,支撑起马氏家族的一切。然而,每当马英九继续留在美国谋职的想法发生动摇的时候,他首先要反躬自问:“我当初究竟为什么要来美国?莫非仅仅为着在这里得到两张美国人颁发的硕士和博士的文凭吗?”不,不是的。马英九并不是那种想凭靠手里的两张文凭,回到台湾以后到处以此作为行事资本的轻妄之人。他现在考虑最多的还是在美国从事律师职业与在台湾当律师究竟有什么不同。

就在他来哈佛大学就读的最后两年里,美国纽约和华盛顿已经有几家有名气的律师事务所,对于学业优秀的马英九产生了兴趣。尽管那时的美国华裔人士谋职已经出现了困难重重的迹象,可是他感到美国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公平性也是让人信服的,只要你有真才实学和一定的实践经验,只要你真正在智力与学识上超过美国人,那么你仍然会在职业的竞争平台上可与美国人一试高低。在马英九看来,种族歧视在美国确实存在,有的地区甚至还比较猖獗,不过对于像他这样受过高等教育,特别是出身哈佛大学法律系的高级人才,还不至于落到受到冷遇与排挤的尴尬境地,因为他从心里有与美国人分庭抗礼,甚至一决雌雄的想法。马英九的理念基础是,既然出来了,就要在美国打出一方属于他自己的天下,不然他就白白地空跑了一趟美国。

“莫非你真想接受华盛顿律师事务所的聘请吗?”周美青经过几年供职以后,已经深深意识到一个中国人在美国从事律师工作的艰辛和困难。特别是她在餐馆打工期间,也曾认真地替丈夫考察过美国司法界的现状与律师们的相互争夺。就连美国名牌律师有时也会落入经营事务所不景气的泥淖,何况一个在美国没有坚固人脉关系的中国留学生呢?所以周美青在丈夫面临重大抉择的时候,提出了她的不同意见,希望他能认真考虑得失,然后再做出重要的决定。

马英九在经过认真考虑以后,对妻子说:“我现在当然还不至于屈居于见习律师的位置上,而且如果现在就去华盛顿或纽约的律师事务所供职,他们马上就可以接收我。不过我无法接受必须要有见习律师这样的过程。我在这里已经修到了博士的水准,为什么还要去见习呢?美青,你想我会甘心吗?”

“那么你想做些什么?”

“我想,我至少也要做一个重要学府或机关的法律顾问或者法学研究顾问,这样对我来说既体面也公平。这样的地位才能对我六年来所付出的全部代价给予一个合理的回报。”

妻子担心地望着雄心勃勃的马英九,实在为他的过于眼高手低而表示担心,便说:“这样的顾问,你会得到被看中和被任命的机会吗?你想过没有,那么多在哈佛求学的美国学生都无法做到的事,你一个外国人,又是刚刚毕业的华裔学生,如何才能一步登天呢?”

马英九心里不平地说:“我有办法实现我的全部计划,美青,我并不是一个喜欢大吹大擂的人。我想做的任何事情都会有事实做基础的。在这方面请你千万要放心,我绝对不会让自己最后走投无路的。”

马英九之所以这样说,是他早在此前两年间就已经在悄悄开始做毕业后与妻子双双留在美国长期定居的准备了。他的导师O.N.詹姆斯早就对这位来自东方的中国青年产生了极好的印象,尤其是当马英九每次考试成绩都居于班级的前几名时,就会让这位黄发碧眼的美国教授感到万分惊讶。因为在他看来东方人的智慧无论如何也难以企及自视高明的美国人,可是当他看到马英九处处以学识与智慧遥遥领先的时候,詹姆斯就不得不从心里喜欢上还不满30岁的马英九。到了1980年的冬天,当詹姆斯听说马英九正在为他毕业以后的去向左右为难的时候,就主动表示了慨然相助的意思。他说:“马英九,请你放心好了,毕业以后,我会把你介绍给一所相当好的学校去当法学研究顾问。因为那里对我早就有所要求,他们希望我把新一届优秀毕业生中的一员介绍给他们。而你马英九无疑就是我心中最理想的人选。”现在马英九之所以有些彷徨,也许就因为早有导师詹姆斯对他的承诺,所以才迟迟不能给台北的父亲写一封回信。

本文选自《马英九外传》,标题为小编所加。
59440003f1907b59c322

书 名:《马英九外传》

书 号: 978-7-5154-0788-3

作 者:窦应泰 著

出版日期:2018年1月

定 价: 46.00元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芝加哥华人服务中心

GMT-5, 2024-11-14 09:01 , Processed in 0.072909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