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98|回复: 0

教孩子做什么,而不是不要做什么—52天实践不惩罚不娇纵的育儿观

[复制链接]

141

主题

261

回帖

932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932
发表于 2017-11-15 09:27: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给自己两分钟,设想以下场景:

睡前,给孩子泡好奶,拿给他喝的时候顺带说一句:“不要洒到床上去了。”
哎呀,孩子翻了个滚,洒得床单被套都是牛奶。
早上送孩子去幼儿园,孩子在前面跳着、跑着,大人跟在后面追着叫:“不要跑那么快!”
哐当,孩子摔跤了哇哇大哭。大人气不打一处来:“让你别跑,你跑的快而且还跳,摔疼了吧!”
孩子放学回家,丢下书包就看电视,父母不断唠叨:“不要一回来就看电视!” 然后孩子摆弄遥控器就是不关掉。
给上初中的孩子买了通讯电话,再三嘱咐不能课上玩手机,可是老师三番五次电话家长让其管教孩子。

是不是熟悉的场景?很多父母会说,“就是这样的啊,不让做那样偏要做,我们也不知道怎么回事,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img][/img]

先从上面的场景跳出来,再跟着我做个小游戏。下面听我的指令:

不要用左手拿手机(你一定会去看看是不是左手拿着手机)
不要站着(那你现在是什么状态呢?)
不要到处乱看(你在看哪里?)
不要笑(笑了吗?)
不要去想那只粉红色的大象(你不是满脑子都是那只粉红色的大象?)
。。。。。。

为什么会这样呢?
一般来说是受到大脑思考机制的影响,当我们听到不要做什么的指令时,往往第一个反应是指令后面的内容,而且还会有强化记忆的效果,然后做出要不要做这件事的判断。
对成人来说,大脑的思考机制是有两个系统的,系统1和系统2会进行一个权衡分析,没有外部刺激的情况下都会有理性的思考判断。
而对于低龄的孩子来说,他们的语言体系发育的不是很完善,在不能完全理解“别、不许、不要、禁止”含义的情况下,所有的这些词语都会被大脑过滤掉,转而关注后面的“跑、碰、打、玩”等等。
对于有理解能力的大孩子来说,更多的命令、禁止类词汇往往会令他们获得一个挑战权威的机会,然后完全根据他们个人逻辑的信念来表现行为。
与其说很多“不许、不能、不要、别”等否定式语言,不妨把它们换成肯定、具体的指令,告诉孩子界限在哪里,教孩子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做。
看工具卡的内容,教孩子该做什么,而不是不要做什么。
[img][/img]


1)教孩子“轻轻拿”,演示,而不是说“别打碎了”。
2)教完后,提醒:“你该怎么轻轻拿?”
3)教孩子去外面玩球,提醒:“你该在哪里玩球?”
4)说“你可以玩平底锅。”而不是“不要玩灯。”

此上是简单的示例,我们可以看到语言简短有力,但又不是命令孩子,而是结合启发式提问(后面会提到的工具),引导孩子做正确的、能做的事情。
要知道,发号施令只会让孩子在听到指令时,大脑和身体做出本能地逃离或反抗。所以结果要么指令失效、要么事态恶化。
今天可以试着去觉察和记录自己说了多少个“不”语言,
然后进入有意识的有能--说正面语言,
比如:
“别紧张”--“放轻松”
“不要害怕”--“害怕就说出来”
“不要这么害羞”--“试着大方些。”
进而是提供有限的选择或者启发式提问:
“你不要xxx”换成“你可以xxx”;
“你应该xxx”换成“你是不是可以xxxx”“你觉得xxx会不会更好”

[img][/img]

所以:
当孩子再在马路上跑的快,试着跟他说,“拉着妈妈的手,一步一步走。”
当孩子放下书包就看电视,试着跟他说,“先洗手吃点东西,休息一会再写作业。”
当孩子要和同学去秋游,试着跟他说,“玩的开心,注意安全。”工具使用提示:


1.不要期望一次使用让孩子“听话”,你和孩子都需要练习来达成默契
2.如果对这个工具还是没感觉,可以继续做个小游戏,对比感受一下:
请站起来。
请把双手放在口袋里。
你可以坐下来喝水。
描述一下你在游乐场里看到那个旋转木马
今天,你教孩子做什么,而不是不做什么呢?
[img][/im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芝加哥华人服务中心

GMT-5, 2024-9-21 18:37 , Processed in 0.06813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