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77|回复: 0

哈佛学生回应北大院长:考上了哈佛,然后是这样

[复制链接]

218

主题

292

回帖

1354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354
发表于 2019-12-12 18:04: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u003Cdiv\u003E\u003Cp\u003E文/李柘远 微博@李柘远LEO\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耶鲁大学本科毕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哈佛大学商学院MBA新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前段时间读到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秦春华院长写的《这些“牛孩”的人生方向呢?》(刊登于《中国青年报》)。这篇文章后来被换成《考上了北大哈佛以后,就走向人生巅峰了吗?》等标题,在网络上引起不小的转发和热议。\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文中,秦院长对大学生、尤其是名校大学生(他称为“牛孩”)有几个担忧:他们的死板和拘谨太像了(从面试现场表现看出),成长模式和优秀的方面太像了,就连进大学以后的问题点也太像了——入读一所好大学似乎成了追梦的终点,然后便找不到奋斗的方向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算是秦院长说的那类“牛孩”:一路读着重点小学和中学长大,然后到世界名校拿到本科学位,再攻读硕士学位。\u003Cstrong\u003E在感谢秦院长撰文关心学生之余,我想以一个“牛孩”的身份,围绕“大学生与人生方向”这一点,聊聊自己的感受。一些看法可能同秦院长的观点相左,但也可能获得大学生的共鸣。\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没找到人生方向——这有多可怕?\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秦院长在文中最大的担忧,是年轻人的“共同迷茫”——哪怕是很多拼进了北大、哈佛的“牛孩”,也不知道自己接下去的“人生方向”了。\u003C\u002Fp\u003E\u003C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最令我吃惊的是,当我问他们(被面试学生—笔者注),你希望自己未来成为什么样的人时,很少有人能答上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小时候,每当大人问孩子,你长大了想当什么呢?孩子们总是兴高采烈地回答:科学家、宇航员、飞行员、警察叔叔(阿姨)……然而,当孩子们上学之后,这些问题就再也不曾被提起,仿佛从来就没有出现过”\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但有一天当他们(北大、哈佛学生 – 笔者注)真的置身于无数次在梦中出现的校园时,常常会陷入深深的焦虑之中:接下来又该做什么呢?”\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如果长大后仍能像童年时那般无忧无虑、天马行空地幻想,该有多好。可是,经过十几二十年的学习和生活磨练,我们早已变得更缜密、更谨慎,有了\u003Cstrong\u003E更多思虑,不再能一拍脑袋说出“我要当医生”“我要盖楼房”了。\u003C\u002Fstrong\u003E所以,将“幼年时能脱口而出远大理想”与“长大后的方向暂缺状态”做直接对比,我认为略欠周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秦院长文中所述的“人生方向”,是指能让人充满热情的一项事业、能为之奋斗终生的远大理想,横跨人生未来几十年,是一个大而广的概念。\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暂时没找到这样的“人生方向”,对牛孩们、大学生们、年轻人们而言,是一件该深感恐慌的事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作为一个仍在摸索但未曾停止过努力的90后,我不这么认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u003Cstrong\u003E人生方向,就像是千里之外的广阔大海,必然是需要花费时间,经过一步步思考和实践才能悟出、确立的。哪怕是顿悟,也得有前期摸索作铺垫。\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耶鲁大学校园一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如果用一个公式来说明“人生方向是什么”,我想可以这么写:\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人生大方向 = 小目标1 + 小目标2 + … +小目标n.\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即:宏观的人生方向,是由微观的“小目标”累积而成的。\u003C\u002Fstrong\u003En的数值因人而异,有的同学找到人生方向花费时间较少,有的人会慢点——这都很正常,无需因为自己还在摸索而别人已经有了长远方向,就感到焦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试问秦院长、大学教授们:你们二十多岁时,就已经精准无误地找到人生方向了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很多改变了世界的人,年轻时都经历过相当长的一段探索期。\u003C\u002Fstrong\u003E有的人可能比现在的大学生更摸不清未来方向。缔造了苹果帝国的乔布斯开始科技领域创业前,曾在二十多岁时只身去印度踏上一段宗教苦旅,还当过嬉皮士。奥巴马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后,回芝加哥穷人区干了三年义工,然后进入哈佛法学院读博士。彼时的他,很可能并没把“人生方向”定为有朝一日当选美国总统。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年轻时曾教英语,后来开翻译公司。当年的马总肯定也没想过,未来的人生都将和一个叫“阿里巴巴”的公司密不可分。秦院长自己也在文中提到了美国的摩西奶奶,77岁时才发现对绘画的热爱,正式开始创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所以我想,我们不能把“这些‘牛孩’的人生方向呢?”渲染成一个会让年轻人焦虑的严重问题。\u003Cstrong\u003E二十多岁的年龄,尚有太多上升和可塑空间,没有定型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件事了。\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当然,我这么说不是在鼓励大家可以仗着年轻资本而不怕迷茫、“悠着来”。比早早找到关乎未来几十年“大方向”更重要的,是现在行动起来,确立好这个月、这半年、这一年、这两年……的一个个小目标,并坚决执行,让每个被完成的小目标都成为人生大方向上不可或缺的基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哈佛校园-查尔斯河畔的朝晖\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我们真的对下一步的目标一无所知吗?\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如果把“是否确立了现阶段和近期目标,并付诸实践”作为判定一个年轻人是否“迷茫”的标准,大学生们(不管是牛孩还是非牛孩)仍像秦院长描述的那般情况堪忧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我观察到的实际情况,其实没有那么“惨”。\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先说身边的哈佛“牛孩”们。前几天,我同哈佛大学研究生院院长特别助理、哈佛研究生院国际战略发展主任H.P. Tian博士聊天。当问到中国留学生在哈佛的表现和未来规划时,她给予了很正面的评价(以下为原话大意):\u003C\u002Fp\u003E\u003C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我了解的不同院系的中国学生都才华横溢,能力出众。他们头脑清楚,很有想法,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都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我认识的哈佛中国学生们确实如此。\u003Cstrong\u003E他们充满正能量,把学习生活安排得充实而有条理。虽不是每个人都确定了“人生大方向”,但都有清晰的小目标小规划正在执行着。\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朋友何江(哈佛历史上第一位毕业典礼中国籍学生演讲人)便是生活得“很明白”的一位年轻人。他从湖南农村考进中科大生物系,再凭优异成绩进入哈佛生物系读博士,如今在麻省理工学院做生物学博士后研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何江 哈佛历史上第一位毕业典礼中国籍学生演讲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虽然何江还没确定未来是扎根实验室做学术,还是走出校园去探索技术+创业道路(即“人生方向”待定),可你一定能看出,何江如今的优秀是一步一个脚印拼出来的:抓准“生物”这个自己喜爱又擅长的领域,完成一个接一个成长途中的“小目标”。不去好高骛远,只求脚踏实地——对年轻人而言,这难道还不够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中国学子何江在哈佛毕业典礼上的演讲\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再说更广范围的大学生们。9月22日,我发微博邀请大家分享“2016年最后100天的3个目标”,两天内便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大学生和海外留学生的几千个“小目标”:有要通过一场重要考试的,有要看完x本书的,也有要坚持每天跑步的。\u003Cstrong\u003E我想,我们不能轻看了这些小目标。纵使它们再微不足道,也是寻找人生方向的基石。\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秦院长、教授们,我们虽不能一步登天,但那么多年轻人都在为当下能做好的事不懈努力着呢。这就特别好,不是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独处”和“试错”,就是找到人生方向的最佳办法吗?\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文章末尾,秦院长分享了两个找到人生方向的办法:独处和试错。\u003C\u002Fp\u003E\u003C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每天抽一点时间独处,给自己的心灵留出一点儿空间,在完全放松的状态下听听内心深处的渴望。有时候,也可以拿出一张白纸,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无论这些想法看上去多么幼稚,多么可笑,甚至骇人听闻也没关系,反正这是写给自己看的,与他人无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个好办法是试错。不停地尝试所有的事情,……不要害怕失败,失败的成本很小,只要没有被开除或退学,大不了还可以重新回到课堂,一切从头再来。”\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谢谢秦院长的建议,但请允许我分享一点不同想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独处”那段话,(恕我失礼)越读越觉得像鸡汤书里“知心大叔”\u002F“知心姐姐”常说的话。\u003C\u002Fstrong\u003E这个方法无伤大雅,可也不会给人带来什么帮助。试想,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拿出一张纸天马行空地涂鸦狂写,真能灵感迸发、找到奋斗方向吗?不是每个人都能像牛顿那样,被苹果砸了头就发现了引力;或者像阿基米德那样,泡个澡就找到了浮力。年轻人之所以迷茫,很大的一个原因是脑子里没有idea. 在这种想法缺失的状态下独处,几乎不可能有实质性的收获,反而可能越写心越乱,适得其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关于“试错”:诚然,人都是在尝试——跌倒——爬起——再尝试的循环中成长成熟起来的。\u003C\u002Fstrong\u003E确立短期目标和探索长期方向的过程,一定少不了试错,这点我非常赞同秦院长。\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但我不得不说,当读到“失败的成本很小,只要没有被开除或退学,大不了还可以重新回到课堂,一切从头再来”这句话时,我被冷不防震了一下。想法固然美好,现实却很忧伤。如果年轻人的生活能像秦院长描述的那般简单洒脱,就完美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不得不接受的事实是,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真的输不起。\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十年寒窗,我们付出的努力只有自己和家人明了。这么多年的拼搏都是前期投入的成本,如果因为一次大胆试错就放弃大学学业,所有时间和金钱成本就可能瞬间变为沉没成本,无法收回了。\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社会给我们年轻人的机会很多,但给我们的挑战和压力也“山大”。不是每个人都能像比尔盖茨那样辍学后成功创业。对大多数大学生而言,先好好在学校里读书涨技能拿学历,仍是当下最稳妥的方式——我不是在说年轻人不能试错冒险,只是这“险”,最好在可控范围内“冒”,实在不可太激进。\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那么,帮自己寻找奋斗目标和人生方向的方法有哪些?\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下面的建议你也许不陌生,但确实都是我自己用过、觉得好的办法,分享给所有年轻人——不管你是否正在迷茫。\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1. 读书,读书,再读书(所有非教材教辅的好书)\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与其去想,不如去读。智慧和Idea不是凭空蹦出来的,而是通过阅读攒出来的。\u003C\u002Fstrong\u003E在移动社交工具肆意侵占日常生活的今天,我们真的太容易分心了,很多人不知不觉就能在朋友圈和直播app上花掉一小时。放下手机,重拾书本,静心读几页书、几篇文章,你获得的将不仅是知识,还有能帮你找到目标和方向的灵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大学里读完有关华尔街和高盛的几本书后,我对投资银行业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进而确定了毕业后第一个奋斗步骤:去投行苦干两年,夯实基本功。不管未来落脚于哪个行业,投行给我的各种基本技能都会让我受益终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还喜欢读自传。这类书的一大魅力,是作者生活到第50页的时候,还不知道第300页会发生什么样的精彩故事。循着他们的奋斗足迹读下去,我们可以借鉴他们的经验,规避教训,学习成功方法,再思考和设计自己的人生路线。\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2. 拜师求教\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与其去想,不如去问。我们可以找的老师至少有两种:教授和学长。\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大学生最该避免的事情之一,就是只在课堂上和教授发生交集,下课铃一响就“各奔东西”,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教授们是过来人,比我们有见识见地;很多教授也愿意与学生打成一片,倾听我们的苦恼和迷茫,帮我们出谋划策,还可能给我们介绍各种资源和机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读大学时,我有幸和几位教授成了好友,经常在下课后同他们hang out:周末到教授家一起做饭,跟他们体验各种好玩事儿(学日本剑道,在农场上种菜)。和教授们的聊天过程也是学习过程,我听他们讲自己年轻时的打拼故事,也让他们为我毕业后的规划支招。一位赏识我的经济学教授,更写信力荐我去摩根士丹利纽约总部实习。每次跟出色的长者交流,我都感到充实和喜悦,心中的迷茫和困惑也往往能被驱散无踪。\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和优秀的学长学姐交流更应该是必修课。他们刚走过我们正在走的路,有很多可以分享的热腾腾的经验,包括我们正经历着的挫折和疑惑。他们可能是比父母更能体会我们感受的人。缺乏方向感和上进心的时候,不妨和学长打场球(和学姐逛个街)、吃顿饭,抒发自己的苦闷和彷徨,让他们开导一下。虽不一定能立刻豁然开朗,但也会帮你减压、重拾一些动力。\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3. 不要宅在宿舍和家里,走出去看看世界\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与其去想,不如去闯。\u003C\u002Fstrong\u003E感到无力和迷茫的时候,切忌把自己关在宿舍和家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任凭自己在狭小空间里独自疗伤或苦想,那样只会陷入恶性循环,越发消沉和自卑。\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有意识地让自己走出每天两点\u002F三点一线的生活圈,去完全不同的地方看一看,呼吸不一样的空气,到别人的生活里走一走。在旅行途中,太多人收获了灵感,甚至找到了奋斗目标。还是说乔布斯——他到了印度后,发现这个国家并不是一些人所宣扬的宗教净土,而是处处皆贫穷和饥饿。印度之行让乔布斯意识到,比起宗教,也许科技与创业才能更好地改变世界,继而在之后开始创办苹果品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4. 提高执行力\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与其去想,不如去做。定好的目标就是要去完成的。如果不立马卷起袖子付诸行动,还不如压根没有目标。提高执行力和效率的好办法之一是给自己列To-do list(任务清单)。\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从读中学开始列To-do list,从最初在小笔记本上手写任务、逐一打钩,到大学以后在电脑和手机上填写自造的To-do list,我的记录几乎从未间断过。如果按每天10项To-do来算,十年下来也完成超过36,500个任务了。做完这几万个任务,就是实现了几十个乃至几百个小目标,也同时使我的“人生方向”更加清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养成用To-do list的习惯后,你就会逐渐患上“任务完成强迫症”。如果哪天没做完某个任务(没法在任务清单上打钩),就可能感到浑身不舒服——这是一种好的“不舒服”,因为它能督促你提高效率。\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前几天,我调查和制作了几种哈佛同学常用的To-do list模板,在这里再次同大家分享。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习惯,选择最适合的模板。然后,就开始尝试一下每天有To-do list监督的生活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想跟国内大学教授们说:\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大学里,我有幸遇到了一群出色的教授。他们不但传道受业解惑,更给了我胜似亲情的师生友谊。我把大学母校看作the home away from home(故乡之外的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授们给的关怀,让我能在漂洋过海求学的几年里一直感到温暖。\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只想以一个普通学长身份,替所有离家求学的学弟学妹向国内大学教授们提一个请求,希望不算苛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请多给学生们一些尊重、耐心和鼓励,不论是在招生面试时还是学生入校后。下一次,能否将心比心,多理解一下他们在面试时“正襟危坐,面带微笑而不露齿”的拘谨,不再在面试时随意打断他们?当他们遇到困惑想找你们探讨和倾诉时,能否多为他们敞开办公室和家的门,为他们出出主意,而不只是隔靴搔痒地送一段通用鸡汤话?你们的一次悉心帮助,真的会让很多学生感恩一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以一句话作为文章结尾,送给所有正在为未来努力着的大学生、年轻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人生方向,不是空想出来的,是用一个个小目标拼出来的;别着急,别焦虑,把眼下的每一步走实,你会走得很好。\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作者介绍:李柘远Leo,哈佛商学院MBA新生,耶鲁本科毕业,曾任职高盛也曾试水创业的90后。LinkedIn领英专栏作家,行动派、灼见、外滩教育特约作者,壹学者入驻学者。本文原题《哈佛学生回应北大院长:与其纠结人生方向,不如定好小目标》。\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关注微信号“美国留学那点事”查看更多内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微信号:usashar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倡导理性阅读,离美帝更近一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投稿:usashare@hotmail.com\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芝加哥华人服务中心

GMT-5, 2024-12-17 22:25 , Processed in 0.06742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