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74|回复: 0

一点巴黎,一格芝加哥,一个平行地球

[复制链接]

116

主题

258

回帖

841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841
发表于 2018-1-24 07:34: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胡妍,李涵
5b4b00010f768481a411

团结湖全景轴测图


图画是建筑师最基本的工具。每个建筑设计都需要图纸表达,而图纸可以理解为一种特殊的图画,因此建筑师对图画有着本能的热爱。建筑师喜欢界画,喜欢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徐扬的《乾隆南巡图》。因为无论是绘画的方式还是表现的题材,界画都和建筑师的职业有着密切的关联,尽管它在中国古代绘画史的地位是最低下的。建筑师喜欢尼德兰的画家博鲁盖尔(Pieter Brueghel the Elder),他用朴素细腻的画风描绘了大量尼德兰乡村和市镇的生活场景。他的名作《通天塔》(The Tower of Babel)被建筑师想象为最早的摩天楼的乌托邦。现代艺术家里面,建筑师喜欢蒙德里安(Mondrian)、康定斯基(Kandinsky),他们的画几乎就是现代主义建筑的平面。还活着的当代艺术家里,我们发现中国建筑师对英国艺术家霍克尼(David Hockney)偏爱有加。可能是因为霍克尼赞扬过中国的界画,鄙视西方的焦点透视而推崇东方的散点透视,尽管霍克尼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和透视毫无关系。总之,建筑师对图画的欣赏口味既刁又偏,和艺术界对绘画的评判标准大相径庭。
5b4e00007a926c0bc471

《一点儿北京·大栅栏》——《内盒院》

5b4b00011be3d7688ec7

《一点儿北京·大栅栏》——《壹勺子糖》


通俗地讲,“图画小说”就是由一系列图画组成的故事。比起单幅图画,图画小说有了时间的维度,从而更接近参观建筑的体验。因此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建筑师采用图画小说的形式表现建筑设计,甚至开始尝试创作真正的图画小说。我们对图画小说的兴趣是从3 年前创作《一点儿北京》开始的。最开始的学习,多是侧重于绘画技法和画面效果。但随着更深入的阅读, 我们发现那些出色的图画小说对我们的影响,绝不仅仅停留在视觉的层面。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图画小说的创作要求创作者兼具绘画、写作、逻辑构思等多方面的能力,可写实可虚构,可叙事可抒情,拥有无限宽广的题材范围和表现手法。它比文字小说多了更直观的画面,又比电影赋予创作者更自由的节奏掌控。每位创作者的图画小说作品,其实都体现了他看待和思考这个世界的角度。所以当我们在阅读这些作品时,受到的启发远远超越了眼前的图画和文字,更是在了解不同的思考方式和创作态度。

欣赏图画小说时,建筑师的口味同样刁偏。在此与大家分享的都是因为内容或形式与建筑有着紧密关联,受到建筑师们大力推崇,并对我们自身的创作有着很大影响的一些图画小说作者和他们的作品。

观看——韦尔(Chris Ware)的《吉米• 柯瑞根,地球上最聪明的小子》(Jimmy Corrigan, the Smartest Kid on Earth) 和《小楼春秋》(Building Stories)

韦尔的作品,相信最容易吸引建筑师的眼球。因为他在表现场景时多会使用建筑师最熟悉的平立剖轴测视角。韦尔的线条都是手绘完成,极具控制力、精确、流畅,如电脑绘制一般的整齐, 又具有手工描绘才有的力道。就好像我们现在看前电脑时代的建筑图纸,每根线条都有CAD 无法模拟的美感。无论是人物、场景、或是建筑,克里斯·韦尔都以简化的写实手法呈现,有一种经过提炼的质感。也可能正因为这个缘故,他的画面具有某种当代性的特征,单独提出其中一格的图画来看,尽管只有几根精简的线条和平涂的色彩,非常耐看。

但他的作品并不容易看懂,比如《吉米·柯瑞根,地球上最聪明的小子》,有两个平行主人公,一个是吉米·柯瑞根,性格懦弱,有点社交困难症的36 岁单身男人,另一个是他的祖父詹姆斯,缺少亲情和友情的9 岁孤独男孩。两人生活的世界相距百年,时间、空间、现实、回忆、幻想会作为并行的几个线索穿插出现,书看到一半可能都让人摸不着头脑。《小楼春秋》本身的形式即打破了书的传统形式,一个大纸盒里的14 本分册,彼此独立又互相关联,读者可以从任意一本读起,因此也很难立刻掌握这本书讲了什么。韦尔是如此解释自己的创作手法:“…… 漫画中的图画,是将生活简化到我们如何记住它的程度……我试图以一种既简单又复杂的方式来画漫画:图画本身是简单的, 但是故事以及讲述故事的视觉结构是充满细节并互相交织的。无论它会有多奇怪,这种手法反映了我看待和理解世界的方式。”

对韦尔而言,画画就是写作,漫画中的图画是用来读的, 不是光用来看的。相比传统意义上的纯文字小说,韦尔作品中的语言很简单,多半只是人物之间的对话和简单的心理活动描述, 文字绝称不上精彩。他的故事情节也非常简单,甚至很难说有什么具体的情节,不过是平铺直叙每个人物在生活中发生的一些小事,完全没有什么高潮迭起的戏剧冲突。但他通过图画,弥补甚至超越了文字和情节能够提供的精彩。

《一点儿北京·大栅栏》——《铃木食堂》

通常谈到写小说,可能我们的野心首先会放在如何编写出一个情节特别的故事。但看过韦尔的图画小说,让我们明白故事本身也许并不需要有多么的特别、曲折、或出人意料的情节,它可以只是一个普通人最日常的一言一行,而更重要的是作者观察这些素材的角度和组织它们的手法。这样的启示,让我们得以不再纠结于自己能否构思出惊天动地的故事,而潜下心来刻画我们的“观看”。在我们2015 年完成的城市绘本《一点儿北京·大栅栏》中,我们在视觉风格和脚本构思上进行了对韦尔的彻底学习。这本书里的内容,都是基于生活和工作在大栅栏胡同中的人们的采访,并不是虚构的故事。我们尝试以细腻的观察,从围绕这些人物真实的经历和场景中,挖掘出抽象而共通的情绪,再用丰富的图画和朴素的文字来呈现,让读者能够了解美好与苦难并存的胡同生活。当我们抛开对情节的苛求,我们发现自己找到了一个更真实自然的创作状态。

拼贴—— 史奇顿(François Schuiten) 和彼特(Benoît Peeters)的《朦胧城市》(Les Cités Obscures)

比利时艺术家史奇顿和作家彼特合作创作的《朦胧城市》系列,是另一套建筑师们推崇备至的图画小说巨作。《朦胧城市》系列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和我们所处的地球对应的一个“平行地球”上,因为在太阳的另一边,所以我们无法看到。在那里, 人类居住在彼此独立的城市中,有着不同的文明和城市环境。那是一个仿照现实而建的科幻世界。

史奇顿出身于比利时建筑世家,他的父母和兄弟都是建筑师。据说史奇顿的父亲作为建筑师的杀手锏就是画得一手漂亮的建筑渲染图。每当设计进入停滞不前的困难局面时,他父亲便以一张漂亮的渲染图让甲方无条件地站在自己的一边。这种绘画上的天赋无疑遗传给了史奇顿。相对于韦尔的机械画风,史奇顿的作品更像是技法高超的古典油画。凭借娴熟出色的写实技巧, 他的作品充满了深入刻画的细节,丰富饱满的色彩和充满戏剧性的光影处理。这也使得他能够在作品中充分表现他偏爱的古典建筑。《朦胧城市》系列中所有建筑场景都有着细节丰富的装饰、造型、图案设计,可以说是融合了新古典、新艺术、巴洛克等多种风格的折中主义设计。特别是这些怀旧、复古的元素,让我们觉得史奇顿更是在通过他的作品来欣赏和传播传统建筑遗产的价值,在建造一个他记忆中的城市。

在建筑风格上,史奇顿深受比利时新艺术风格建筑师奥塔的影响。《撒玛利亚的城墙》(Les murailles de Samaris)中,“Xhystos” 整个城市如同是奥塔建造的,充满了新艺术风格的铸铁曲线和玻璃天棚房顶。《砂粒效应》(La Théorie du grain de sable)中, 奥塔在布鲁塞尔设计的奥特里克住宅(Masion Autrique)直接被画进故事并作为主要场景之一。而在《巨塔》(Le Tour)中, 达芬奇的机器、皮拉内西和勃鲁盖尔的画作也被史奇顿毫不掩饰地加以参照。除了建筑,《朦胧城市》故事中布景、家具、装饰物、服饰等细节上的设计也体现出史奇顿对多种艺术和文化元素的吸收。

在《朦胧城市》的故事构思和人物设定上,史奇顿和彼特也不讳言所受到的其他作家的影响,包括德国诗人诺瓦利斯(Novalis)、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捷克作家卡夫卡(Kafka)等。他们的创作手法、作品内容或是他们本人的经历,都被转化为史奇顿和彼特笔下发生在“朦胧城市”里的故事。

《朦胧城市》系列可以被看作是一个拼贴式的创作,作者将影响了自己的来自建筑、艺术、设计、文学、历史、哲学等多领域的各种灵感重新组合,在《朦胧城市》的故事中用作引用、比喻、参照,描绘出自己想讲的故事。这些灵感,成为暗藏在故事中的一个个线索,既是作者本人对这些灵感原创者的一种致敬,也为读者提供了延伸研究的话题。

《朦胧城市》系列的创作手法,让我们再次感悟到“太阳之下,并无新事”。伟大的作品,未必需要每一元素都从头创新。已有太多难以超越的经典放在我们眼前,如果能将前人的智慧加以创造性的利用,也有可能成就新的伟大。
5b4b00011d2e238e7690

大栅栏全景轴测图


生活——桑贝(Jean-Jacques Sempé)的《一点巴黎》(Un peu de Paris)

桑贝并非像韦尔和史奇顿那样有庞大的建筑师粉丝,但我们对桑贝偏爱有加。可以肯定地说,桑贝的所有作品都是值得收藏的。如果说克里斯·韦尔是从日常中提炼出了孤独、无助、绝望这类的负面情绪,那桑贝则是教会我们领略生活中的善良、感动、和会心一笑。他的作品取材有着“以小见大”的视野,家长里短、街头小景,在他笔下都是人生。他的绘画技法让人难以望其项背。表面放松,实则精准的寥寥几笔,看似散乱无序,仔细研究,每根线都有不可替代的位置,生动地勾勒出了人物的面孔、动作、和所处的场景。韦尔和史奇顿的图画是绝对的硬功夫,而桑贝则体现了放松的美。

不同于前面提到的连环图画形式的图画小说,《一点巴黎》是一本由一系列单幅图画构成的绘本,没有情节也没有文字。这些图画有的着眼于城市中的某个角落,有的则是场面颇为宏大的全景式作品。桑贝用四两拨千斤的线条勾勒和淡彩渲染,为读者呈现了一个时而从容时而疯狂的巴黎。但如果光是这些楼房、街道、公园、广场、市集的描绘,那也许这些图画只能说是功力超群、格调高雅的建筑风景速写。真正与众不同的是桑贝画出的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人:高楼围绕的马路上,一眼望去黑压压一片的人群,贴近了瞧瞧,分明可以看到流浪汉在掏垃圾箱,情侣们在街边咖啡馆里小憩,小贩在路边向人兜售,有人在耐心等红灯, 有人却不顾危险穿过汽车的间隙向对面狂奔,浓浓的市井气扑面而来,我们仿佛透过纸张听到了画中的鼎沸人声。

表现建筑和城市应该是建筑师最擅长的,我们拥有远超纸笔的强大工具去表现任何形式的城市场景。但在纯粹的建筑图画中,“人”的元素是次要的,通常只是用作参照建筑的尺度。桑贝的独特之处,在于他细致地观察了人在城市中的行为,描绘了具有生命的真实的城市。虽然他的作品表面上与建筑图画完全不是一个类型,但他对于城市的洞察力以及对人、建筑和城市关系的生动重现,却可以启发建筑师抛开城市缔造者的专业制高点, 以使用者的角度来观察和探讨我们的城市。

我们近几年的创作,无论是叙事型的城市绘本,还是场景型的全景图画,都关注于建筑和城市如何被占有、使用甚至错用。我们的作品使用的是典型的建筑绘图技巧,但它们并非用来表达设计,而是反映当代大都市的某种疯狂甚至荒谬的状态。制造这种状态的核心是生活于其中的人,因此在我们的建筑图画中, 人的元素都不会缺席,并且以他们真实的生活状态存在着。最终我们描绘的不是建筑和城市,而是生活。我们需要具有桑贝一样的双眼。
5b4a000462e27d19da8b

《一点儿北京》——《东八时区》


建筑师与图画小说家

无论是桑贝和韦尔对现实的主观描述,还是史奇顿构想的亦真亦假的镜像世界,他们其实都在用图画建构一个他们理解的世界。这个工作和建筑师用建筑图纸建构一个建筑的过程极其相似,又非常不同。建筑师建构出的建筑需要在现实世界中被真实建造,否则建筑图纸就像说明书之于小说一样毫无价值。在现实世界的建造让多数建筑师不断的妥协:向资本妥协、向法规妥协、向长官意志妥协、向民主大数据妥协,这些妥协可以看成是一种职业必备的技巧,一种自我摧残、呕心沥血的技巧。终于有一天, 一部分神经脆弱又自命不凡的建筑师决定放弃妥协、放弃现实的营造,决定把说明书式的建筑图纸变为图画式的小说,建构那个可能比物理现实更直指人心的内心现实,于是建筑师终于变成了图画小说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芝加哥华人服务中心

GMT-5, 2024-11-14 16:08 , Processed in 0.075725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